【博職讀物120期】抽盲盒的背後:買的到底是什麼?


發佈時間:2025-11-01            19人閱讀過

 
博職讀物120期
 

抽盲盒的背後:買的到底是什麼

Firefly_A surrealistic cover art, a semi-transparent mystery box is being torn open by eager  530485.jpg

01
盲盒經濟興起
 

在近年,盲盒這種源自於日本百貨公司「福袋行銷」理念的商品,憑藉其獨有的隨機性,讓消費者能在購買後即時感受驚喜和刺激,尤其受年輕群體的青睞,形成了當下熱門的新型產業。例如最近火爆的Labubu公仔,通過推出多樣的盲盒,成功地將IP形象推向世界,它的某些隱藏款甚至在網路上賣出了高於定價幾百倍的價錢。不僅在玩偶界,甚至在美妝、服飾、電子產品等領域都掀起了「盲盒熱」,盲盒正在創造著巨大的商機。

Firefly_Animated movie poster style, a chaotic and exciting scene inside a pop mart store. A  574560.jpg

相信大家都會好奇,盲盒到底是何方神聖,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?而在這背後,到底又是什麼樣的心理在促使人們一次又一次地抽盲盒?抽盲盒的背後到底是在消費什麼?

02
抽盲盒的心理機制
 

美國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,曾做過一個著名的「斯金納箱實驗」去探究人類主動行為的背後原因。他把一隻小老鼠放在一個有按鍵的箱子裡,當小老鼠按下按鍵,就會有食物掉落(獎賞)。經過一段時間,小老鼠就學會了在饑餓時按下按鍵獲取食物,即使之後沒有食物掉落,小老鼠還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著按按鍵的行為。之後斯金納把按鍵後食物的掉落(獎賞)設置成隨機性重新開始實驗,結果發現,在一情況下即使食物不掉落,小老鼠也會不斷地按按鈕,且這種行為消退得非常緩慢。

Firefly_把一隻小老鼠放在一個有按鍵的實驗箱子裡,當小老鼠按下按鍵,就會有食物掉落(獎賞)。 660167.jpg

將這個行為實驗聯繫到盲盒購買者,打開盲盒獲得想要的玩偶就是一種“獎賞”,會正強化「購買盲盒」這一行為。不確定的結果,如同以一定概率掉落的食物,使購買者無法判斷行為與結果的關係,行為就有可能始終持續下去。即盲盒完美地複刻了這樣的機制:因為你不知道哪個盲盒會開出你想要的,這種對下一次可能就中獎的期待,強烈驅動反復抽盲盒的行為。

抽盲盒行為中更為複雜的是,獎賞並不是簡單的食物「有」與「否」,而是「一定有」和「有更好」,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,這能更加刺激到人類動機相關的中腦邊緣多巴胺獎賞系統,通過增加“獎賞系統”多巴胺分泌,讓人們產生快感、緩解不良情緒,而帶來了「成癮」的可能。此外,為了收集自己心儀或熱門的款式,收集欲和完成欲也在不斷驅動著消費者抽盲盒的行為。

Firefly_一個孩子買了很多很多的盲盒放在桌子上,看著盲盒非常緊張, 632942.jpg

可見,盲盒經濟的成功,離不開它對消費者心理的精准把握。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聲音:「一開始只是覺得好看就買了一個試試看,結果就一發不可收拾了。」出於對自己到底會買到什麼的好奇,加上各種隱藏款的吸引力,很多消費者最初都是抱著嘗試的心態購買盲盒。而打開盲盒的過程中,未知性所帶來的刺激很容易令人直呼「上頭」,消費者在上述心理機制的驅動下,很容易反復地購買,最終甚至產生類似博彩者「想贏回來」的心理,且沉沒成本效應使得消費者越陷越深,容易造成成癮,導致花費過多的金錢和時間。

03
買的到底是什麼?
 

不可否定的是,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下,抽盲盒成為了一種可以幫助到人們在快節奏生活中釋放壓力、尋找樂趣並能滿足好奇心的消費方式。而作為一種消費方式,明白自己到底在購買什麼才能避免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之中。其實購買盲盒對於消費者最重要的就是在購買情緒價值和身份認同。

(一)情緒價值

Firefly_拆開小盲盒超開心 632942.jpg

當我們懷著好奇心拆開盲盒的時候,相信大家都會有緊張感和期待感,甚至心跳加速,這種抽盲盒所給我們帶來的感覺,正是情緒價值的核心。在短短的一分鐘內,你的期待、緊張、驚喜或者失落,都在一瞬間壓縮,這種像過山車一般的情緒浮動,不免讓人有上癮的感覺。

這就是購買盲盒所帶給消費者的情緒價值,用不確定的獎賞啟動大腦的愉悅中樞,是一種能釋放壓力、尋找樂趣並能滿足好奇心的消費方式。但必須高度警惕「行為成癮」,即「不要過度」。

Firefly_拆開小盲盒看到自己不喜歡的玩具,超級沮喪 827121.jpg

當你發現自己為了購買盲盒花費了預期之外的金錢,購買的頻次也在不自覺地增高,甚至不買就感覺不自在、難過、難受,這都可能是「成癮」的信號。成癮之後,抽盲盒所帶給大家正向的情緒價值將不復存在,如減壓、愉悅、驚喜等,反而變成了壓力、沮喪、憤怒等。因此,在樂趣與理性消費間找到平衡才是獲取正向情緒價值的關鍵。

(二)身份認同

Firefly_拿著自己喜歡的盲盒分享給別人看,向一群人炫耀 350015.jpg

盲盒亦在當下成為了一種身份認同的隱喻,消費者正在購買一種認可。例如,你所收藏的系列,可能將代表著你在日常或網路上社交的個人品味。當你與同好交換重複款式,或在社交平臺展示最新收藏,實則是通過盲盒尋找歸屬。

那些擺滿展櫃的玩偶,不只是塑膠,更是拼湊自我形象的碎片,是歸屬於某個趣緣社群的憑證。良性的抽盲盒消費,是能通過獲得自己喜歡的物品而產生愉悅或自豪感,在社交中獲得自我的一種認可。類似於贏得一場比賽,所帶來的滿足感,是生活中積極的元素。

Firefly_在店裏面瘋狂刷卡買盲盒,導致沒錢很生氣 788716.jpg

相反地,當消費者一味地追求所謂的身份認可或盲盒社交,則很容易陷入了消費主義的陷阱。當人們看到身邊越多人參與抽盲盒,或者某個款式火爆時,即使自己興趣不大,也容易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,產生「羊群效應」。這也是大家常言的「跟風」。

為了他人的認可,購買自己根本不喜歡或者不需要的盲盒,這其實也是一種經濟和時間上的負擔,變成了一種病態的消費行為。

04
總結
 

Firefly_適度地拆一個小盲盒是一種可以在快節奏生活中釋放壓力、尋找樂趣並能滿足好奇心的方式 587269.jpg

通過剖析抽盲盒背後的心理機制和我們到底在消費些什麼,更能深刻明白適度地抽盲盒是一種可以在快節奏生活中釋放壓力、尋找樂趣並能滿足好奇心的方式,是能獲得情緒價值和身份認可的。但如果我們盲目沉迷於此,則容易消費主義裹挾,甚至成癮,是一種不可取的行為。我們應該在享受樂趣和過度消費中找到平衡和真正的需求,用更健康、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去滿足這些需求,才是根本之道。

參考文獻:

[1] 揭秘購買盲盒背后的心理機制:我們到底在購買什麼?.人民網.[EB/OL].[2021].

http://yn.people.com.cn/BIG5/n2/2021/0302/c372455-34600549.html

[2] 盲盒为何“拆拆拆不停”?.广州日报.[EB/OL].[2024].

http://www.news.cn/fashion/20240821/fe64cf0ec5d14021bfdcab47ec6a4d1c/c.html

[3] 小心!拆Labubu盲盒时,你可能正掉进心理学家的“甜蜜陷阱”.北京科技報.[EB/OL].[2025]. 

https://xinwen.bjd.com.cn/content/s685663e1d5decae66325bed6.html

 

如您或親友正受賭博或相關問題困擾,歡迎致電28716622尋求職工之家免費的專業支援。

點個「推薦」再走吧!
 
返回首頁返回上一頁
Copyright © 2016 Gaming Employees Home of Macau, GAMING.ORG.MO.All rights reserved.